提示:点击上方"行走潮汕"关注欧洲联赛新生力量崛起,挑战传统强队的霸主地位我们
一、清时期: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欧洲联赛新生力量崛起,挑战传统强队的霸主地位,1911年(清宣统3年)。
西医药是西方文明和科技的产物欧洲联赛新生力量崛起,挑战传统强队的霸主地位,也是一种直接造福人类健康事业的医药模式,但初次进入中国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阳光,也不是直截了当,多是伴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而逐渐传入的。其最早应该不慢于十六世纪中叶,而广泛大规模地进入我国是第一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借此机会大量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授道。而其主要手段就是借助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医药为教民、平民等施医赠药,并以此为切入口大量发展信教徒。
清时期的潮州府人口稠密,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历来是西方人青睐之地,当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后清政府被迫向英法侵略者开放的10处口岸之一,自然较早地受到了这种文化的渗透。实际上,早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急于进入中国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教士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十九日,派遣德国巴色城国外布道会年仅二十二岁的黎力基牧师到香港学习中国文字、语言,一年后的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五月十七日欧洲联赛新生力量崛起,挑战传统强队的霸主地位他作为布道先锋进入潮州府的辖地澄海盐灶(时为潮州府澄海县苏湾都)传教。隔年,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十二日在租得盐灶港头之佩兰轩后开设诊所,正式以牧师兼医生的双重身份一面布道,一面为教徒治病,这是西医药传入潮汕之始(参见《汕头市志》及《潮州市基督教志初稿》)而西医药进入府城则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国传教士医生高似兰(PHELIPB.cous LAND)在潮州府城虎尾巷租得房屋一幢二间,一作礼拜堂,一作诊所兼卧室,开始传教施医。刚开诊三个月,高似兰医生就诊治了3500名病人(见《潮州市志》)。西医药进入饶平县则始于清光绪33年(1907年),其时,美籍基督教牧师陆亚当在黄岗创办真道医院(《饶平县志》)。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英国英兰长老会”派遣英国牧师宾为邻等筹款于潮州南关外建教会医院(饶宗颐《潮州志》载:是岁英人设医院于郡南),初定名为“宾为邻纪念医院”,后改为“福音医院”。 福音医院的创办是清朝时期西医药传入潮州府城的代表作,也是最大的医事,对于有一千多年历史沉痼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潮州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传统思想与新生事儿在该院的建设上产生了摩擦。在得知教会要在南关外建医院的消息后,附近民众纷纷反对,但此时教会医院的十亩地皮早已完成购买手续。于是反对的民众改变策略,一方面阻止官府不给医院建设办理契证和相关建筑手续,一方面对医院围墙采用屡建屡毁等强硬做法,迫使教会暂时将南关外医院建设搁浅,又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不得已将医院业务迁往猴洞开展。后来,经过教会的努力和各方的协调,事情有了转机,官府给医院办理契证和相关建筑手续,附近民众也晓明事理,停止过激行为,使医院建设在经过一段波折后得以顺利进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一座占地十亩、九幢二层大小不等,面积共约2500平方米的医院矗立在南关外。这也是潮州最早的欧式建筑群,其历史比闻名于世的青岛八大关(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青岛最早的西式建筑物)还要早近十年。该院设病床四十张,门诊分为内、外、眼、牙、产等科。医院先后有高似兰、林起(系中国医生,盐灶林旗的三子,擅长眼科)、宾为邻、肖惠荣(大埔人)、越晏如(AnarewWignt)等任院长。当时医疗器械只有刀、剪、钳等,临床上以西药治疗一般内科疾病和麻风病为主,外科只能做一般的阑尾、疝气、包皮及体表肿瘤手术,眼科只能施行白内障、沙眼、倒睫毛等手术,产科则施行无菌操作法(俗称新法接生)。虽然设备简单,技术水平不高,但“潮州福音医院”的设立却是潮州府城第一家颇具规模的教会医院,用现在潮州市的地域概念来说,是潮州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代表了当时西医在潮州的最高医疗水准,也是西医药扎根于潮州的标志
有一点须讲清楚的是,当时的潮州府辖地汕头埠也有一个福音医院,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英国英兰长老会”派医师吴威廉在外马路82号(今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办的,设病床80张,是当时潮州府地域概念的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
汕头埠福音医院
清光绪33年(1907年)美籍基督教牧师陆亚当在饶平县黄岗镇城内基督教堂右侧创办的真道医院,医务主持人是美籍医生包立基、孟亨利,并聘请华人医生陈子基(潮州市人)、吴崇庸(潮阳县人)助理医务,真道医院被视为西药传入饶平县之始。
在西方人开办诊所、医院的影响下,接受西医药教育的华人(主要为本地人)开始尝试在潮州城经营西医药业务,特别是清光绪25年(1899年)以后,潮州福音医院医学培训班结业学员分赴各地执医,西药使用有所普及。其中,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大埔人郑晓初医师以西医应诊,率先在潮城太平路铺巷口合股开设“华英泰”西药房为民诊病配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柳德生又创办“开通药房”,清宣统元年(1909年)郑晓初另在广源街门设立“振华兴”药房。清宣统3年(1911年)郑晓初、柳德生、林悟轩医师联合在广源街内26号建立“公医院”,设立住院部,这是潮州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办的收留病人住院治疗的私人合资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虽规模很小,却是民族西医药行业的幼苗。
这个时期,西医医学教育已初见萌芽,潮汕地区的教会医院从设立时就重视这个问题,着手培养辅助人员,继而开办医学专科班、护理专业班。解决医院业务及其发展的需要。如肖惠荣清光绪十八年(1897年)即毕业于汕头福音医院专科班,是潮州西医学的先驱,而郑晓初清光绪二十三年(1904年)即毕业于潮州福音医院专科班,成绩优秀被留院任教并行医,柳德生也在这一时期从汕头福音医院专科班毕业。这些人才成为潮州一段时期的西医药领军人物和栋梁,如柳德生“开通药房”开诊后,每天就诊治近百个病人,对推进西医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教会医院是潮州最早培养西医药护人员的机构,不论其出发点怎样,客观上为潮州地区西医药的基础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一时期,妇产科的设立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此前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文明史中,婴儿出生几乎是土法接生,所以婴儿死亡率、孕妇难产死亡率、围产期感染率都很高,1896年设立的福音医院妇产科,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起端。妇产科治疗妇科疾病和西法接生,标志着西法接生传入潮州的开始。而真正由华人当西法接生员的是沈淑贞,由其丈夫郑晓初培养学习新法接生技术,并在“华英泰”西药房工作期间,独立施行西法顺利地接生了第一个婴儿。
值得重笔一提的是,就读于汕头福音医院医专科班的肖惠荣在毕业二年后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即与英国医生高似兰赴沪合作翻译《欧氏内科学》、《哈氏生理学》、《贺氏治疗学》三部早期西医教科书。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前卫又难能可贵。
以上是西医药进入潮州后至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粗略情况。在这漫长的六十余年时间,其进入虽然维艰,发展缓慢,但却已在潮州地区扎下了根。这个时期是以教会医院及教会医院培养的信教徒西医药护人员为主要技术力量,都多少伴随着宗教的色彩(当时参加教会医院专科班的人员都必须是经过宗教仪式洗礼)。
历史性的原因,使这个时期西医药的亮点纷呈,主要是:
1,第一家西医诊所的诞生并标志着西医药开始进入潮州。1849年黎力基牧师在潮州府澄海盐灶港头之佩兰轩设立的诊所,1865年英国传教士高似兰医生在潮州府城虎尾巷设立的西医诊所。
2,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的成立。1892年开始成立的宾为邻纪念医院(后改为福音医院),标志着现代西医开始在潮州扎根,并出现第一位华人院长林起,当然也是第一位华人西医生。西法接生开始传入潮州,并出现第一个华人接生员沈淑贞。
3,西医学教育的开始,福音医院于建立初期即开始培训医药护人员,有较正规的专科班。
4,医学译著的开始。肖惠荣(福音医院华人医生)与英国人高似兰合作翻译《欧氏内科学》、《哈氏生理学》、《贺氏治疗学》三部早期西医教科书。这样大型的医学译著在现代还是不多的。
5,第一家华人办的西药房。郑晓初等办的“华英泰”西药房诞生。
6,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办的收留病人住院治疗的私人合资医疗机构——“公医院”。
(史料由陈德仪先生提供)
潮 商 ∣
走遍天下 · 根在潮汕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商”
关注我们
带欧洲联赛新生力量崛起,挑战传统强队的霸主地位你行走潮汕 · 记住乡愁
www.qqzmcq.com